首页> 黄埔历史 >黄埔记忆

孙中山与上海行馆





发布时间: 2021-11-15 作者: 蒋术

  作者简介

  蒋术,1921.10—2011.6,黄埔军校16期,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原副会长。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沪都督府预先在法租界宝昌路408号准备了楼房一所,作为“行馆”。这里原是一幢深灰色夹有暗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层有八大间,拱门式的结构,均有内阳台,在当时属于相当宏伟的建筑。据说这是属于法国人屠榭的产业。行馆所在的这条路于1900年辟路时初名西江路,后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命名为宝昌路,又改用法国将军霞飞之名改为霞飞路,日伪时一度易名为泰山路,抗战胜利收回租界改为林森路,解放后为纪念淮海战役,冠名淮海路。现在行馆的旧址就是淮海中路650弄3号,系淮海中路小学所在地,以前曾为启秀女中校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未获应有的重视与保护。

WDCM上传图片

  孙中山下榻之处,不是一般的住宅,而是重要的公务活动场所。自他回国之日起,各省军民政要,或来电表达欢迎之忱,或派代表登门致敬,中外记者要求采访者络绎不绝,国际友人、国内政要闻人,更是应接不暇。而沪上各行各业及大中小学不断邀请他前去演讲,从早到晚,无片刻休息。所以,1911年12月29日《申报》以“孙中山一刻千金”为题作了报道。

  孙中山曾多次在此主持召开重要会议。1911年12月26、27日,召开中国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组织临时政府问题,并明确提出:“本月(农历11月)13日为阳历1月1日,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职,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

  在这里,曾有过一次历史上关于“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争论。宋教仁力主新政府实行内阁制,一再强调“内阁不善可以随时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孙中山则认为,“内阁制对国会负责,诸多牵制,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同盟会主要人员及各省代表,多数反对内阁制,不采用宋教仁的主张。

  1911年12月27日,在上海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斜桥总会各省代表联合会欢迎孙中山的会上,对于组织临时政府问题,有代表说:“代表团拟举先生为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到汉口试探议和时,曾表示如南方能举袁为大总统,则袁亦可赞成共和,因此代表会又决议此职暂时留以有待。”孙中山当即从容地回答:“那不要紧,只要袁真能拥护共和,我就让给他。”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态度是:“权势利禄,吾所厌薄”“苟有益于中国,亦所不辞。”既不恋栈权势利禄,又当仁不让。

  各省代表1911年12月29日上午9时在南京开会,正式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出席代表17省45人,一省一票,共17票。开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们起立欢呼。会议推正副议长汤尔和、王宠惠等赴上海恭迎孙中山先生莅宁就职,并将选举结果电告孙中山及各省。消息传来,整个上海都欢腾起来,彩旗迎风飞舞飘扬,爆竹声响不停,入晚彩灯辉映。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身穿黄褐色呢制军服,头戴嵌有红边的军帽,偕胡汉民、庄思缄及随员数十人,从宝昌路行馆启程。沿途受到苏州、常州、镇江民众的热烈迎送,当专列彩车抵达南京时,各炮台及长江军舰齐放礼炮21响,齐集车站欢迎的各省代表、文武官员、男女学生近五万人,高呼:“共和万岁!”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时,孙中山46岁。

  1986年,中共卢湾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收到王耿雄珍藏的一张老照片,上面标有“孙大总统上海之行馆”字样,经过我多次查核史料,实地勘察,走访居民,终于确认淮海中路650弄3号即是宝昌路408号。据三楼一位居民老太回忆说:“我小时候曾听爷爷说,孙中山先生在这里住过。”尽管历尽了百年风雨沧桑,这幢楼房基本完好,外形仍与老照片相符。此后,我多次向卢湾区政协提交相关提案,建议将此建筑永久保护起来,不久后,经有关部门研究一致同意将此处列为保护建筑。

WDCM上传图片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政府的会议,就是在这个行馆召开的。可以说,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纪念地,是当时全国的政治重心,孙中山行馆是中华民国的发祥地。这与后来的香山路孙中山故居,被称为最早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源地一样,足以相互媲美,相映成辉。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奉献中国革命的早期和晚年的两个历史结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