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进一步推动中共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弘扬黄埔精神,坚守爱国初心,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苦难与辉煌交织的百年奋斗史,从党史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汲取前行的力量,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凝聚起爱国奉献的强大力量,浦江和声微信公众号近期推出“讲述情缘品读初心”——中国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主题专栏。
陈赓,1903年出生,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陈赓考取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黄埔军校是陈赓军旅生涯的起点。陈赓后来回忆说,这个时期受到党的教育多,在政治上进步比较快,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当时广州的许多党的负责同志都在思想上对他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军校政治部主任、党的负责人周恩来对他的教诲尤其深刻。
01、考入黄埔军校
1923年底,远在湖南的陈赓受党组织指派报考广州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初,从上海乘船前往广州途中,他内心充满革命豪情,跟一同前来的宋希濂等人说:“我们祖国是这样的秀丽,自鸦片战争以来,却被外国人践踏得一塌糊涂。这些强盗们还想瓜分我国,要中国人做亡国奴,我们青年人必须努力革命,起来打倒列强和国内军阀!” 但来到陆军讲武学校后,他很快被失望的情绪所困扰。
陆军讲武学校名义上隶属革命政府,但实际上完全因袭旧军阀部队的陈腐作风。不仅没有课程,没有教官,缺乏正规的政治训练,而且不准看报纸,不准与外界接触,要求学生绝对服从,有时还要受体罚。在这样一种没有革命气息的环境中,陈赓感到压抑和不满。
恰在这时,在苏联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合作创办了新型军事政治军校——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先后派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等优秀党员到校任职或授课。陈赓得知后即退出讲武学校,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同学相继考入黄埔。陈赓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是年底,党派我至上海转广东,投入程潜所办之陆军讲武学校。1924年,国民党改组,创办黄埔军校。我以为革命青年不应分散力量,甚或为私欲者所用,而应集中黄埔训练,积极主张武校合并军校,我并以身作则,首先退出该校,考入黄埔。是后,武校同学相率来归,以至全校合并黄埔,改编为军校第一期。
1924年5月,陈赓与其他学员一起步入了黄埔军校的大门,开始了新生活。入学不久,陈赓很快就在同学中崭露头角。这是因为陈赓在湘军当过兵,又在长沙当过铁路小职员,丰富的阅历和乐观幽默的性格使他成为学生中的焦点。他为人豪爽,性情坦率,活动能力强,联系群众广,不仅成绩优秀,政治、军事都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艺。在周恩来的指导下,他与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组织了“血花剧社”,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的话剧,宣传革命思想。
出类拔萃的陈赓深得广大同学的敬重,也受到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学校领导的赏识。1924年11月底,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期满毕业,陈赓以优异的成绩留校。
02、侦察敌情机智脱险
1925年6月,驻在广州的滇军总司令杨希闵和桂军总司令刘震寰部,勾结北洋军阀,企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乘黄埔军校学生军东征之机,发动了叛乱。接到革命政府的命令后,东征军连忙回师广州,在准备向叛军发动进攻之前,指挥部派陈赓渡过珠江侦察敌情。当时,留在广州的革命部队仅有吴铁城的一个警卫团,且已撤退到河南岸,北岸市区尽皆被军阀部队所控制,只有沙面一带可以渡江。陈赓遂脱掉军服,换穿西服,租了一艘小艇北渡。
和组织接上头以后,陈赓就由沙面进入广州闹市区。走在街上,他碰到几个敌人正在沿街散发“反动传单”,还有一捆一捆的传单丢在地上没有拆散,他就捡了很多带回沙面。此后,每趟外出,他就带一些在身上,假扮作散发传单的人,遇到戴红帽子的滇军要搜查,就塞过去几张。这样一来,他得以到处走动、畅行无阻。仅三天时间,他就摸清了广州敌军主要设防情况,并绘制了详细地图,标明了敌人的火力阵地和部队位置。
当陈赓完成了任务正往回走,行经惠爱中路(今中山北路)第一公园(今中山公园)的时候,突然与一股举着“拿获共产党就地正法”牌子的滇军军官学校队伍迎面相遇。这时他身上已没有“反动传单”,正要躲开,却被他们捉住了。因敌人怀疑他是黄埔军校学生,故准备把他扭到南堤八旗会馆杨希闵的司令部驻地交军法处审讯。陈赓就骗敌人说自己是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并掏出身上预先准备的该校校徽给他们看。但敌人哪里相信,带着他到学校去对证。幸好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的门房是个革命的同情者,对杨、刘叛军在广州市内的无恶不作早已十分憎恶,因此当即承认陈赓是该校学生,使他得以脱险,安然返回。
根据陈赓提供的准确情报,东征军于1925年6月12日发动进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一举消灭了杨、刘叛军,由此广州革命政府转危为安。
03、东征救蒋
在黄埔军校期间,陈赓是学校师生公认的“黄埔三杰”之一。当时学校有这样的说法:“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快不过陈赓的腿!”因为,他曾用快腿救过蒋介石的命。
1925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为打倒军阀陈炯明,举行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东征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陈赓在第二师第四团当连长。在夺取惠州的战斗中,陈赓身先士卒,率领所部奋勇冲杀,大败敌军。惠州大战的胜利,大振了东征军的声威,也给蒋介石脸上增了光。 陈赓的英勇善战,使蒋介石打心眼里喜欢、赏识他。因此,蒋介石马上指定陈赓率部到他的东征军总指挥部担任警卫。
不久,继续东进的第三师在华阳附近与敌主力遭遇,陷入重围。前来督战的蒋介石感到形势不妙,连忙命令陈赓到前沿阵地传达“不许退却”的命令。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该师全线崩溃,总指挥部的人员也被冲散了。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蒋介石命令陈赓:“你代理第三师师长,立即收容溃散的士兵,重新组织抵抗。”陈赓临危受命,尽全力挽救战局,无奈部队伤亡过半,残兵不听指挥,潮水般败退。蒋介石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说:“我唯有杀身成仁,否则无颜见父老百姓!” 说着拔出手枪。陈赓上前抓住蒋介石的胳膊,一面命令连长带着仅有的人马立即占领阵地,阻挡敌人的追击,一面亲自背起蒋介石向河边撤退,并找到一条民船迅速渡河,总算逃出了险境。
蒋介石得救后,想跟第一师何应钦、周恩来他们联系,于是,他带着探询的目光问身边的几个军官:“我要同何应钦他们取得联系,你们谁辛苦一趟,去送个信。”军官们深知此行凶多吉少,都不吭声。陈赓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蒋介石歉疚地说:“你太辛苦了!”然后,写好信交给陈赓,并叮嘱道:“你装扮成农民,一路上要多加小心!”凭着机智和勇敢,绕过重重险阻,陈赓终于及时把信送到了。何应钦与周恩来见信,立即派出一支部队前往,把蒋介石接了回来。这样,陈赓英勇救蒋并只身冒险送信的行为,顿时在黄埔军校传为佳话,其胆识、才华就更受蒋介石的器重了。蒋介石曾经在黄埔军校向师生训话时说道:“什么是黄埔精神?陈赓就是黄埔精神。”
后来蒋介石把他留在身边做了自己的侍从参谋。尽管蒋介石百般器重和拉拢陈赓,但却无法改变陈赓的共产主义信仰,在大革命的关键时刻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
04、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亲手策划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李之龙等许多共产党员,广州形势异常紧张。当天夜里,党组织召开支部大会,传说有一支国民党右派控制的部队,正由陈继承带领,要在黄埔登陆。支部决定立即动员全团官兵,不许陈继承登陆,公推陈赓负责指挥。陈赓带两个连做了战斗准备。结果当夜没有发生什么情况。
第二天,团长肖友松来问陈赓:“为什么你们搞夜间演习?”陈赓脑子一转:“夜间演习?啊,那是既定课目!”机智地应付了过去。过了几天,蒋介石找陈赓谈话问:“你把队伍带出去做甚么?”陈赓故意装糊涂,说:“听说校长被右派扣留……”蒋介石当然不信,但他做贼心虚,就再没有说什么。
1926年5月,蒋介石向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整理党务案》,强迫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必须公开自己的身份,而且不许“跨党”。陈赓毫不犹豫地公开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脱离国民党党籍,并声明:本人是一个主义——共产主义,一个党——共产党!
1926年9月,根据周恩来的安排,中共中央决定派他去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陈赓秘密地离开了广州。
综合《陈赓传》《陈赓大将的黄埔情结》《黄埔不可说的秘密:探寻黄埔精英们的足迹》《陈赓大将与广东的特殊感情》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