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上海白玉兰巾帼成就奖”获得者、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联谊会名誉主委、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刘豫阳
12月20日,在第三届“上海最美女医师”颁奖典礼上,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联谊会名誉主委、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刘豫阳荣获“上海白玉兰巾帼成就奖”。该奖项旨在通过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和成就并且仍奋斗在医教研岗位上的老一辈女性医务工作者,来向全社会弘扬他们孜孜不倦的恒心与仁心,以及精益求精、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今年已78岁的刘豫阳,除了日常的门诊、查房、带教外,还在工作之余为密切两岸黄埔亲属后代联谊交流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倾注心血、积极奔走。
献身医学教书育人
刘豫阳的父亲刘子奇,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2期,曾任国民党中将师长、副军长,参谋长等职,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1947年弃暗投明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第一野战军总部担任要职。解放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1986年离休。刘子奇深怀爱国之心,常常教育孩子们要发奋学习,掌握真正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深受父亲的言传身教,1963年8月,刘豫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随后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工作。从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到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儿科医院工作了半个多世纪,即使担任院长也从未离开过临床医疗岗位。
从踏进儿科医院的那天起,她便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立志要干出一番名堂,她将唯一的女儿送去住读,从初一到大学毕业,一住就是十年。为此,女儿常常抱怨母亲“不近情理”。但这位“不近情理”的刘教授,对患者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真诚。她医术精湛,作风严谨,对就诊的每一位患者,从病史询问、到体格检查,甚至报告阅读,每一个环节都极为严格细致,如发现临床特征与检查结果有不一致时,会亲自去了解相关情况,同事们也从中获益匪浅。
刘教授这种临床技术过硬的本领,源自于她对业务的刻苦钻研,也因此能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心导管诊断和治疗工作。长期的医疗实践,刘教授积累了整治小儿心血管领域各种疑难杂症丰富的临床经验。198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加拿大交流学习,更是如鱼得水,学到国外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回国后就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一些新项目,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开创了心导管介入治疗的新天地。不仅减少了手术创伤,也节省了治疗费用,使众多病人受益,赢得交口称赞,多年来,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
刘豫阳教书育人,对学生及年轻医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她能把临床工作中的 每一环节都当成讲台,把遇到的每一位年轻医生都当成自己的学生。她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年轻医生的成长,一方面要求严格,另一方面毫无保留。即使退休以后,刘教授依然保持着每周给年轻医生教学查房的工作状态。小儿心脏科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临床学科之一,然而每次刘教授的查房总能让那些复杂的临床理论瞬间变得条理清晰、浅显易懂,令年轻医生豁然开朗、铭记于心,以至于每一次刘教授查房时总是会吸引大批的年轻医生前来,有本科室的也有其他科室的,有本院的也有外院的——他们从刘教授身上学到的不仅有宝贵的临床知识,更有她那无私奉献的园丁精神。她曾经带过一组外国留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和非洲)。由于带留学生比较辛苦,因而院方规定每个月轮换一位指导老师。谁知,当院方通知刘豫阳所带的那组留学生第二天该换导师时,外国学生竟然集体罢课抗议,原来,他们爱听刘老师上课,不愿意离开刘老师。
结合数十年的临床医疗与教学实践,刘教授在科研上也硕果累累,由其本人及指导研究生发表的论文50余篇,合作和参与编写的医学著作10余本,其中由其担任副主编的《现代心脏内科学》一书获全国第九届优秀图书奖和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的科研课题有《九省市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调查》曾荣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婴幼儿先心病的病因、超声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研究》曾荣获1993年卫生部科技 进步三等奖;由其主持的《影响心肌细胞游离钙浓度的因素及其应用价值的研究》获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带教的2名博士生所撰写的论文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儿科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完成的课题获1997年度上海市高等院校创造发明奖。为表彰刘豫阳在教学工作上的成绩,她本人也获得2004年复旦大学奖教金。
自1990年刘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共培养硕士和博士生10余名,除3名分别在美国和加拿大从事医疗或科研工作外,其余均在国内知名儿童专科医院任职,获评教授或主任医师职称;他们除了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外,2人还担任了医院副院长,其余均担任了科室主任,有些还在全国相关医学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学生们谈及刘教授,感触最深的是她对事业的追求和严谨的作风,以及慈母般的关爱。在担任院长时,刘教授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她仍然尽量抽出时间学习新知识,她常常会在周末休息时间在办公室里悉心指导学生,从不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指导。一位学子母亲早逝,出国工作多年,刘教授还是一如既往的在精神及学术研究上对她给予指导和建议。学生们都将刘教授视为楷模,努力践行并传承她的严谨,将教书育人作为 一生的追求。
敢于担当勇挑重任
刘教授的骨子里有一种敢于担当、勇挑重任的品性。1993年她被任命为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医院处在走下坡路的关口。刘教授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重担,到任后凭着一股“要干就要干好”的激情,紧紧依靠中共党组织,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通过调研找到医院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医院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医院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经三年多的努力,医院一举通过三级甲等评审,接着又获得了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在上海医科大学文明医院评比中由末位上升到第二位,医院也被评为上海医科大学重点学科,经济效益也大幅度增加,职工福利得到相应改善。作为院长,刘教授个人也荣获1996年上海医科大学“三八”红旗手,1998年被评为上海医科大学优秀管理奖,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在任期间,刘教授促成美国遗传与不育研究所与医院合资成立中美合作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引进美国先进的试管婴儿技术,使医院的不孕不育诊治技术得到“飞跃式”发展,迅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可谓是双赢。迄今,医院已成功完成三万多例试管婴儿,并通过科研使有先天性遗传基因缺陷的父母也能生下健康宝宝,成为中外合作成功开展医疗工作的范例。为此,美方CEO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奖。2001年,在妇产科医院走上了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道路,接班人也基本培养成熟后,刘豫阳毅然向上海医科大学党委请求辞去院长职务。上级在反复权衡后批准了她的请求,并对她作为民主党派一员“不越位、不占位、不恋位”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政议政履职尽责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她就用自己本职工作外的时间和精力为国家、为社会作奉献。在先后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20年间,积极参政议政,努力履行职责,发挥着人民和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结合本职工作,就医疗卫生领域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不少议案、提案和建议。有些议案和提案被评为全国人大重点议案和政协优秀提案,使一些问题得以解决,一些不良现状得以改观。
在代表上海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时,她从自身职业的视角提出:“现代化的卫生事业应当从传统的以非健康人群为主要目标转向亚健康人群……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四位一体化,不仅要靠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也要转变市民的观念……”这一建议受到了新闻媒体和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针对规范性保健用品市场问题和物美价廉的常用药品停产问题提出了议案和提案,分别被评为全国人大重点议案和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整治管理的条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作为医者,刘豫阳以一颗仁者之心,关心和维护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为他们代言。
言传身教一生奉献
2009年刘豫阳正式从儿科医院领导岗位退休,接受医院及科室的返聘,依然坚守着自己热爱的职业和岗位。她曾奔赴贫困山区为当地患儿义诊,每周在儿科医院出诊专家门诊、进行教学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工作。重要的是刘教授通过上述方式带教好年轻医师。
“虽然已有50余年的从医经历,但做到老,学到老,既然没有离开岗位,就要认真对待作为医师的每一天。”刘教授所想到的是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献给医院和患者。一位现在已担任科室主任的学生说: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严谨、仔细,思路清晰。在病例讨论激烈的时候,她总是在关键点给予大家点拨指导,及时提醒我注意语气态度,不要过于急躁。
在刘教授看来她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她希望更多的好医生从年轻人中不断涌现,给患者带来温暖与希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因为有着像刘豫阳教授那样的老一代儿科人的无私奉献,一批又一批热爱儿科事业、富有责任心、严谨求实的儿科医师正在不断成长壮大,他们处处以刘教授为榜样,努力为祖国儿科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追寻初心情系黄埔
1989年12月,全国首个黄埔亲属后代组织——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家属联谊会正式成立,1998年刘豫阳当选为主委。作为黄埔后代,刘豫阳继承并弘扬了父辈“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在沪黄埔亲属后代工作倾注了无尽心血,以实际行动,更用情用心谱写了一段段“两岸一家亲,黄埔一家人”的佳话。
2009年,以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朱纯、蒋术为顾问,亲属联谊会主委刘豫阳为团长的亲属联谊会参访团一行赴台访问交流。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听闻他们到来后,特地拨冗会见。那一刻,两岸黄埔人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诉衷肠、共话黄埔情,收获满满。此次赴台参访,还在推动岛内成立黄埔后代组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并成为沪台两地黄埔亲属后代组织双向交流的开端。
2010年,首届“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在台北举办,刘豫阳作为上海方面的代表应邀出席。活动期间,两岸黄埔人的频繁互动,不仅印证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而且心心相印,共话促统,共同传承了父辈们不变的爱国革命初心。之后,刘豫阳多次参加“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她表示,论坛以黄埔精神为纽带,团结两岸黄埔同学和亲属后代,已经成为共同反“独”促统的平台,是两岸黄埔人一致认可的品牌活动,在两岸黄埔人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她呼吁,两岸黄埔亲属后代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弘扬传统文化,深化黄埔情缘,系牢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光辉历史,以亲属联谊会主委刘豫阳为领队参访团一行赴广东寻访革命故地,重走黄埔路。他们寻访了家喻户晓的翠亨村,走进了举世闻名的黄埔军校,拜谒了洒满热血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参观了庄严肃穆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翠亨村参观孙中山故居时,刘豫阳难掩激动之情,她表示:“适逢辛亥革命百年,得以再次参观翠亨村,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孙中山先生用过的私人物品,再次走近他居住过的屋子以及曾经生活成长的村庄,觉得很荣幸。作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让人感动、尊敬、景仰。我也去过上海、南京、武汉、台北等地的一些纪念馆,都从不同角度展示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而这里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把孙中山成长的社会环境完整、立体地展现出来,通过了解村子的环境,大家进一步增进了对农村的认识,就更能够理解孙中山为何如此重视民生问题。”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有益于进一步增进我们对黄埔军校历史的了解,有益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黄埔精神内涵的理解”,当很多黄埔后代第一次走进黄埔军校旧址参观时,他们的那种期待之情都写在脸上,他们的那种崇敬之情都从心底油然而生。2010年出席过在台北举办的“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的刘豫阳主委更有切身体会,她表示,黄埔军校是一条特殊的联 结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黄埔精神则是两岸无可争论的共同回忆,“天下黄埔是一家”更是一种共识。希望未来在两岸黄埔组织交流热络的基础上,沪台两地黄埔后代能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联系沟通,寻找更多共同的回忆,进一步增强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2012年,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联合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举行纪念抗战75周年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70周年系列活动。在简短而温馨的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和亲属联谊会资助云南困难黄埔后代学生爱心助学仪式上,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联谊会主委刘豫阳语重心长地对云南黄埔后代困难学生说:“我也是一 名黄埔后代,看到你们充满朝气的脸,听到你们淳朴无华的语言,特别想告诉你们,暂时的困难不应成为阻碍你们成长的绊脚石,而应成为激励你们不断进步的宝贵财富”。此次爱心助学活动,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和亲属联谊会向云南昭通、宜良地区的困难黄埔后代学生捐赠3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教育难 题。
吴杨同学,宜良县匡山小学四年级学生(外曾祖父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6期),是此次受助的黄埔后代学生之一。在浓浓的爱心面前,吴杨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她说,“各位长辈的爱心将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只有比以前更努力的学习,才能对得起帮助她们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天下黄埔一家亲,听完吴杨同学质朴的言语,刘豫阳主委表示,“尽管现在的力量略显微薄,但大家都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困难的黄埔后代,是‘黄埔’缘紧紧将我们联系在一起”。对黄埔后代的成长,她也寄予了厚望,亲切地对受助学生代表吴杨、杨帅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你们都要坚持读书,坚持学习,因为知识能改变命运、勤奋能成就未来。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抱美好的明天,用自己的行动去争取光辉的未来,这才是帮助你的人最想看到的结果,这也才是你们对他人、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2013年,刘豫阳卸任亲属联谊会主委职务,担任名誉主委,但她仍心系组织,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出谋划策。2017年9月,刘豫阳作为在沪黄埔后代代表被推选为上海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为此她又多了一个发挥作用的平台,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