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7月18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原黄埔入学的第5期第3(炮兵)、第4(工兵)、第5(政治)大队学生共800人,在武昌两湖书院举行毕业典礼,恽代英致开幕词并主持典礼,坚持讨蒋,他说:“同志们,今天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聚会,明天早晨,打倒恽代英的标语,就会出现在武昌城头上了!现在政治形势虽然一时逆转,但我敢说,中国革命必然成功,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我们分散以后,希望每个同志,就是一粒革命种子,不论撒在什么地方,就让它在那里发芽、开花、结果。”
两天后的7月20日,恽代英又在武汉主持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向全校同学宣布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结束。勉励同学们:“勇敢抬起头来,无论环境如何险恶,终有一天会雨过天晴,革命一定会成功的。”第一阶段的武汉分校至此结束,或者说是国共合作的武汉军校从此便不复存在。此后,黄埔军校在武汉还办过分校,但与恽代英负责的武汉分校无承续关系。
资料来源《黄埔军校史料汇编》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亦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学校。1926年10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与各省市党部及海外代表联席会议在广州作出决议,军事政治学校除黄埔外可于其他各省地方设立。10月底,国民党中央决定将之前计划在武昌筹设的政治训练班,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面向全国招考学员,并委任邓演达为政治科主任。1927年1月,因设在黄埔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炮兵和工兵大队先后迁来武汉,武汉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决定将政治科扩充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校长和党代表分别为蒋介石、汪精卫,邓演达为代理校长。2月,该校在武昌两湖书院校址举行开学典礼。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军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谭延闿、徐谦、代英、邓演达、顾孟余五人组成校务委员会,实际工作由共产党员恽代英主持。该校基本沿袭黄埔军校制度,军事与政治并重,主要培养连排级干部。1927年7月,该校第六期入伍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军校正式停办。[1]
参考资料
[1]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系列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