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适逢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为进一步从统战百年的历史维度和黄埔百年的实践角度,宣传阐释好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会1月起开展了“我的黄埔情缘”征文活动,陆续收到热心读者的来稿,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即日起浦江和声微信公众号推出“我的黄埔情缘”专栏,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回忆,重温峥嵘岁月,品读黄埔先辈为民族独立、国家建设、统战事业而奋斗的动人故事,从中感悟浓醇深厚的家国情怀,汲取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人物简介
王源:在沪黄埔同学亲属
祖父王之师:黄埔军校第14期生、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原理事
去年,在我准备申请加入民革的时候,父亲将我祖父的亲笔回忆录交予我看,手稿写于1980年,与我出生年份相同。手稿标题是《地下工作革命史料》,稿纸已略显发黄,详细记录了解放前他经历的几件重大事件的经过。关于祖父的故事,我在一些出版物中都有读过,但是这些资料记载在某些细节上有出入,我想还是他的亲笔回忆录更准确些。
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面带微笑,唯独一次例外是在我还是一个熊孩子时拿着玩具枪到处瞄人的年纪。当时我拿着玩具手枪对准了祖父,他看到后,正视着我,很严肃地说:“枪口绝对不能对着自己人!”这是我少有地看见他这么严肃的神情,哪怕过了近30年,我还依然能回想起来。后来我知道他曾经九死一生,参与过抗日战争,所以对他的这句话深信不疑。
祖父王之师
祖父出生于山东的一个贫穷人家,他的父亲求亲告友四处举债供他读书,把他送到了复旦大学就读。奈何1937年日军入侵,他学业未肆,无家可归,毅然报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为黄埔军校第14期学员。
祖父与黄埔同学在黄埔军校旧址合影
我从父亲的口中得知,祖父善于使枪。在他即将从黄埔军校毕业时,军委会前来招人,考核项目是沙袋射击比武。祖父是唯一个三发三中的学员,因此当他军校毕业后就去了军委会,先随杜聿明去滇缅抗战前线,之后又做了白崇禧的机要参谋。
在祖父的回忆录上,写完自己的军旅历程概要之后,便详述了他与周恩来的相识经过,文字间充满了见到偶像时的激动之情。1946年3月,周恩来在重庆周公馆亲自接见了他,并确立了秘密工作关系。同年6月,国民政府迁回南京,他也从重庆返回到南京,随即展开地下工作。
2023年年底,我照着回忆录的记述到南京探访了祖父的足迹。他曾经办公过的国民政府国防三厅旧址已是军事禁区,我站在大门口,遗憾不能进入参观。快步走了20分钟到了梅园新村17号——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17号里灯光昏暗,不知他当时在哪个房间秘密汇报工作。参观完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后我才知道,当年这里曾受到特务的密切监视,祖父曾来过两次,个中过程没有记录,我也无从得知。
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中共代表团陆续撤出。祖父冒着风险给这里打了一通电话,电话是梅益同志接的,纪念馆的石刻上有他的名字,手稿中写他给的最后指示是要坚持原计划工作,从此祖父便与中共失去了联系。1948年底,他被安排南迁广州,彼时已与党组织失联近两年,期间苦闷且彷徨。他纵观战局,预计国民党反动派会在上海大做文章,如果他依靠自身的作战工作经验以及国防部的人脉关系,或可以置身战局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带着这样的期望和不确定性,1949年1月2日,他在南京乘上火车并于次日抵达上海。
对于上海,我想祖父是有感情的,所以他不忍看到上海再次被战火所毁坏。手稿中写他到了上海的多伦路208师师部,与师长长谈后即被安排了职务,不久又被淞沪警备司令部要了过去。我走访了多伦路,并没有一处地方标有208师旧址,倒是有白崇禧公馆旧址,挂牌为上海四一一医院,对面是某单位老干部活动中心,其内庭开阔,房屋颇有营房风格,猜想当年他在上海的住地应该是此处了。多伦路东北门出口外,是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旧址,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为淞沪警备司令部驻地,现在也成了军事管制区。那就是他曾经隐秘战斗了近半年的地方。
自他重新与中共华东局敌后工作组联络上之后,不久便升任为淞沪警备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他第一时间获取了重要的作战部署文件,最终呈递到解放军三野的指挥部。党组织指示他,上海是经济中心,又是重要国际港口,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护,防止敌人的破坏。他牢记指示,从上海解放战役开始便在淞沪警备司令部的指挥部里独自战斗。期间,他的军中友人曾拎着一箱黄金让他上飞往台湾的最后一班飞机,面对诱惑,他没有心动,让对方先走,然后在无人应援的情况下,独自在国军指挥部内支撑到上海解放前的最后一刻。他利用职权,调走工兵营,拖延执行汤恩伯下达的破坏重要设施的三道手令,保护了重要船舶码头和桥梁。
读完手稿,我问父亲,祖父做了这么多的地下工作,难道从来没被怀疑过吗?父亲说,他也没从祖父口中听过这方面的故事,可能隐蔽工作做得太好了吧。他为人处世低调,在我的印象里始终是一个没有脾气没有架子的老者,除了开会就是去公园教人打太极。他是数万黄埔军校师生中的一员,在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选择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民的一边,坚守信念无私奉献自己的力量。
前辈们为我们开创出这片大好时代,我们仅有庆幸是不够的,前辈们还有未竟的事业,如今这份重担应由我们来承担。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