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0年前,一所学校在腥风血雨中诞生,无数热血青年为了理想历经千难万险从四面八方奔向同一个地方——黄埔军校。他们谨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在孙中山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教导下,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即日起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浦江和声公众号推出“阅读黄埔”专栏,穿过历史的烟云,重温那段见证了无数黄埔师生爱国初心、印刻了他们光荣足迹的峥嵘岁月,让更多人认识黄埔军校、了解黄埔军校,从百年历史文化深处感悟“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的课程大致分为军事课、政治课两类。后期,还有一些学习文化、外语和自然科学的课程。
黄埔军校学生劈刺术训练
军事课,军校初创时期主要是根据学制为半年的计划,在课程设置上首先选定最为急需的基础科目:学科和术科。学科方面,以步兵操典、射击教范和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常识为主,继则教以四大教程: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相配套的教材,有讲述军事原理、原则等内容的《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地形学》《军制学》《筑城学》等课本。同时,还有教授如何制定战略战术、作战计划、动员计划的课程。术科方面,有制式教练、实弹射击、马术、劈刺以及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尤以单人战斗教练为主,继至班、排、连、营教练。学科与术科均以讲授实战中的应用为主。除课堂讲授外,还设有课外“军事演讲”制度,定期讲授军事形势、战役经过和先进军事知识。除教官、顾问担任演讲外,还鼓励学员请愿演讲,以求教学相长,推动军事学术的研究。军校南京、成都时期的军事课,依据学制延长情况,延长了各学期的军事课时,一些原有的军事课程在时间上相对“放大”,并根据实战要求,增加了一些新的军事课内容。
黄埔军校步兵科学生实弹射击训练
政治课是当时黄埔军校有别于其他军校的显著特点。黄埔军校的政治课课程在广州、南京、成都三个时期各有不同,除三民主义等基础课程之外,多是依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进行教学。广州时期第1至第5期学员在军校中所接受的政治课,依照政治教育大纲具体实施。南京、成都时期各期学员由于在校时间不等、学制不同,所受的政治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政治教育大纲在科目内容上前后也不相一致,后期较详实于前期。军校办校初期,规定的政治课程有8门,详细科目依次是:帝国主义的解剖、中国民族革命问题、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史、中国近代民族革命史、各国政党史略、三民主义、国民党史。1925年,军校的政治课多达26门。1926年的政治教育大纲中,科目已多达40余种。后期科目虽然详细于前期,但内容基本上是大体一致的,是以进行最基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军校广州时期的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内容上主要有3个方面:三民主义教育,爱民教育,军纪军法教育和养成。南京时期的政治课增加了五权宪法、国内外时事报告。到成都时期,又加授资本主义政治学、经济学、本校光荣史等课程。
黄埔军校的部分政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