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0年前,一所学校在腥风血雨中奇迹般诞生,无数热血青年为了理想历经千难万险从四面八方奔向同一个地方——黄埔军校。他们谨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在孙中山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教导下,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
即日起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浦江和声公众号推出“阅读黄埔”专栏,穿过历史的烟云,重温那段见证了无数黄埔师生爱国初心、印刻了他们光荣足迹的峥嵘岁月,让更多人认识黄埔军校、了解黄埔军校,从百年历史文化深处感悟“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恽代英
1926年8月19日,校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员恽代英在《黄埔日刊》上发表《本期同学录序》(第4期),这是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改组后第1期毕业生之同学录所作的序言。序言中写道:“切不可有一个人有一个时候,因为私利或义气或其他关系,做了一点玷污革命、玷污黄埔精神的事实。”在此明确提出了“黄埔精神”这个概念。
安体诚
1926年9月23日,黄埔军校宣传科长、中共党员安体诚在《黄埔日刊》发表了《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指出:“一个团体,一种组织,只要它能继续存在而成为一种势力,必定具有也必定形成一种特殊精神;能使它的正当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扬与光大。这种团体必定是能完成其使命而创造出无限之价值的。这团体精神的具有与形成,发扬与光大,其可能性,当然要受历史和环境的支配,同时也必然要靠各分子之人为的努力而进展!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中国已形成一种势力,已成为中国革命工作上很有关系的一个组织了。这其中有它的特殊精神存在,已是本校和留意本校的人人都能感到而承认的了。它的精神,有以名之,名之曰‘黄埔精神’!……总结黄埔学校这历史的和客观的特殊性质,我们现在就可以说: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
不久,在1926年10月4日举行的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读的誓词又提到了“黄埔精神”。誓词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谨誓。”
1929年1月,黄埔同学会抚恤死伤同学募捐委员会编辑出版了《黄埔精神》一书。在这一时期,黄埔军校概括黄埔精神内涵主要是“牺牲、团结、负责”的精神,即要“为总理而负责、为主义而团结、为革命而牺牲”的“三为”精神,这里面既有东征时期形成的“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两不两爱”精神,也有北伐时期的“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的“三不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