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茂名北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新式居民楼中,有一处里弄显得格外与众不同:高耸的门楼、夹杂点点青苔的石板路和绿翠掩映的竹林。喧嚣中的宁静,仿佛拨开历史的薄雾向我们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
这里就是位于茂名北路120弄的甲秀里。沿着荇草牵翠的石板路拾级而上,毛泽东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塑像和一幢老式石库门建筑映入眼帘。1924年,31岁的毛泽东第9次来到上海,住进了此处(当时为公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7号)底楼的一间厢房里。这次到上海,毛泽东不但要参加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工作,还要参加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工作,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执行委员、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主要工作是负责上海地区国民党的改组以及国民党党员的重新登记工作。
同年3月1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在法租界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正式挂牌办公。而开始办公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要求为黄埔军校招生。由于当时各地军阀反对建立这样一所新生的军事学校,所以招考的第一期学生多采用秘密的招生方式。全国19个省区分别先进行招生初试,初试合格后再介绍到上海、重庆等地复试,复试合格后再送到广州参加总考试。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对此颇为重视,3月13日,即召开第三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专门研究了招生事项,并决定由毛泽东具体负责考试工作,主管上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省的招生复试工作。
来到上海足足4月有余的毛泽东,原本身强力壮,但因繁重的工作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于是给在湖南老家的妻子杨开慧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到上海来。收到毛泽东的信后,杨开慧立即启程赶往上海,还带来了他们的孩子——1岁半的毛岸英和7个月的毛岸青。在甲秀里的几个月,是毛泽东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段时光。亲人的到来,给毛泽东繁忙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当时,毛泽东楼上住的就是他的同乡好友、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以及妻子向警予,他们对外称是一家 人。今日的甲秀里,昔日的陈设和情景的还原保留,仿佛依稀可见身兼数职的毛泽东在工作之余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场景。
毛泽东在招生原则上严格把握,但同时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通过上海招生点招收的就达100多人,占当期学生总数的20%,这些人大都成了北伐革命战争的中坚力量,其中还涌现了不少高级将领,除了徐向前元帅外,还有后来成为国民党将领的桂永清、黄维,以及在上海已经被录取而最终没有赴广州报到的我党早期杰出领导人方志敏。
1954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回忆起为黄埔军校招生的往事,他说:“中国军队的近代化,我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代是清朝末年搞的新军。……第二代是黄埔军。他曾经是一个革命军,革了前面所说的那个军队的命。今天在座的中间,有许多人,共产党的非共产党的,都是亲眼看过、亲身经历过的。我还曾经在上海为黄埔军校招过一期学生,地址是上海环龙路44号。周恩来总理是当时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以黄埔军为主干的国民革命军起初成立了8个军,黄琪翔、蔡廷锴是四军的,程潜、李明灏是六军的,唐生智是八军的。黄埔军也曾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北伐时势如破竹。”
1924年冬天,已经在上海待了十个月的毛泽东,病情并未完全好转,国民政府又因经济困难停止了对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经费供给,中共中央决定让毛泽东离开上海回湖南养病,毛泽东带着一家人坐船返回了湖南老家,自此离开了甲秀里。
图片说明:1924年5月5日,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人员在庆祝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3周年时合影(第三排左二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