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寻足迹·品文化

赵朴初旧居:见证朴老明月清风、行愿无尽的上海岁月





发布时间: 2020-08-19

  今天与您相约赵朴初旧居,见证朴老明月清风、行愿无尽的上海岁月。

  位于静安区常德路418号的上海佛教居士林是中国传统庙宇建筑,红色木门窗,雕饰精美,楼下为佛堂,楼上为讲堂。内建有三大殿,殿宇宏伟,檐牙凌空高 琢,气势恢弘。这里原名“觉园”,由我国著名民族工商业者、有“烟草大王”之称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老板、虔诚的佛教信徒“简氏兄弟”于1920年所建。 1926年,简家将“觉园”之南院,捐献给佛教界,作为佛教净业社活动场所。

  我国杰出的佛教领袖、民进创始人之一赵朴初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在这里学习、工作,这是他早期从事佛教和社会救助的地方。

  1907年,赵朴初出生在安徽太湖的一个书香世家,祖上四代翰林,家庭环境对他具有深远的影响。吟诵着“江南五月风如雨,一路山花醉眼看”,十三岁的赵 朴初负笈至上海。自此,母亲的好友关静之照顾他生活、待之如母,关静之之弟关絅之引导他信佛、严格如师。他称关静之为大姨,称关絅之为舅。他对情同家人、奉若父母的两位老人,终生尊敬有加。关静之六十岁生日,他作诗庆贺:“忆昔初游学,辞亲远拜姨。始劳双手接,忽已十年驰。爱护真逾己,痴愚愧比儿。行行皆寸草,处处是深慈。”在纪念关絅之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时,他为之撰联曰:“名将之裔名儒之子威德永承君子泽,佛法弘扬佛门弘启教诲不忘菩萨行。”并称:絅老为汉将关云长之后……弟之信佛,实受絅老之启发,此德不可忘也。

图片说明:贺大姨六十寿诗卷

  关絅之是中国现代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曾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居士团体“佛教居士林”,参与创办“佛教净业社”并担任副会长,后任会长。在这位中国佛教界的大人物身边,赵朴初的人生正悄然发生改变。他帮助关絅之做些文书工作,深受教益。当年的“觉园”是佛教界高僧大德汇聚的佛教活动中心。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佛教领袖太虚法师和圆瑛法师在此共同发起成立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国佛教会”,之后历届大会均在此召开。九世班禅大师曾在此成立蒙藏学院,斯里兰卡纳罗达法师曾在此讲授南传佛法,殊胜的法缘使赵朴初感受到了三大语系佛教的教育。

  在这里,赵朴初开始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与佛教界著名人士进行接触,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佛教的真谛。1928年后,他先后在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上海佛教会任秘书,后曾任中国佛教会秘书和主任秘书等职。在此期间,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和求教后,他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信仰。1935年,他在圆瑛大师的介绍下,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居士。太虚大师是“人间佛教”的首倡者,在太虚法师临近圆寂之际,特在上海玉佛寺召见赵朴初,赠送自己所著《人生佛教》并嘱托他今 后努力护法。多年后,茗山法师去看望赵朴老,二人谈起了当年这段往事,茗山法师说:“这是太虚法师把弘扬人间佛教的事托付给你了。”

图片说明:赵朴初居士和明旸法师与恩师圆瑛大师合影1937年

  上海八一三战事爆发后,赵朴初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在抵御民族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战争中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同一条战线。后来他担任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常委,千方百计地开展筹募资金和救济、安置难民的工作,并曾经安插和掩护过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七七事变后,慈联会在仁济堂开始办公。

图片说明:赵朴初在居士林香光堂前与净业教养院、少年村同学的合影

  他后来回忆时说,“8月14日,由邻区进入租界的难民挤满了仁济堂前的云南路。下午,大世界上空落下一颗炸弹,訇然巨震,社会局的工作人员全往外跑了,千余难民拥挤街头,哭声响成一片……我和吴大琨各执一面红十字小旗,带着难胞沿着云南路西藏路一直往北走,首先走到宁波同乡会,又率领难民到了金城大戏院、天蟾舞台、共舞台等处,都占领了下来。这一夜,就这样找到了十多个收容难民的地方,安顿大家。”慈联会建立的难民收容所先后有五十多个,收容难民约五十万人次,一些老党员如曹荻秋、刘述周、陈国栋、韩念龙等都在难民收容所做过工作。上海沦陷后,他冒着生命危险,积极与新四军联系。1938年初,慈联会租了一条英国船,把经过培训的千余名中青年难民,分批送往皖南新四军总部。

  他曾作诗:“挥手汽笛鸣,极目楼船远。谈笑忆群英,怡怡薪与胆。雄风舞大旗,万流归浩汉。同弯射日弓,待看乾坤转。”来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把中国人民再次推入了战火的深渊。1945年12月30日,赵朴初与马叙伦、雷洁琼等人在上海成立以“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现”为宗旨的政党——中国民主促进会。作为民进的创始人之一,他积极倡导民进与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在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如当年上海地下党的一位领导所说:“那时党要做的,赵朴老也在做;赵朴老做的,也符合党的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他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工作自然需要他去做。”

图片说明:民进第一次会议会址和签到本

  为迎接上海解放,他组织佛教信众在玉佛寺举行座谈,阐述党的政策,保护寺院和圆瑛法师等高僧大德。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作为爱国宗教界的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上海解放后,他为百废待兴的华东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安定群众生活做了大量工作。抗美援朝期间,他组织成立上海市抗美援朝分会佛教支会,号召佛教徒捐献“中国佛教号”飞机,支援抗美援朝。

图片说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赵朴初与李伯龙(左)、梅达君(右)在天安门城楼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亲自调他到北京工作。

  他全心地投入到 新中国佛教事业的建设中。之后他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主任,负责筹备协会成立事宜。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宗派佛教徒的联合组织,实现了中国佛教三大语系、四众弟子的大团结。

图片说明:1953年6月3日,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赵朴初是举世闻名的诗词大家、书法大家,常为上海题联作诗,寄托思念。离沪后始终心系上海,关心上海佛教发展。1989年6月他回上海,担任上海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殷殷嘱托众居士“互助无诤,团结第一”,赞叹居士“庄严佛土琉璃光,奉行众善福无量。天龙八部皆欢喜,昼夜六时恒吉祥”。

  1990年他为觉园佛教居士林题联:“大悲方便,现居士身,广度有情同登正觉;水鸟树林,说上乘法,当知是处不异祇园。”同时,他通过文学和书法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新中国的成长、社会的重大进步。其作品先后结集为《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韵文集》出版发行。他的诗词曲俳,顺应时代、反映时代。

  在他的曲作品中,《哭西尼》《哭东尼》《哭自己》最为典型,反映了当时世界政坛的三条新闻——肯尼迪遇刺、尼赫鲁去世和赫鲁晓夫下台,并被毛主席冠之以《某公三哭》公开发表,传遍神州。

图片说明:《某公三哭》

  近期,上海博物馆举办了《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在建的上博新馆以后也将有常设展馆陈列相关文物,与赵朴初旧居一起成为后人瞻仰学习的场所和教育基地。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是赵朴初对自己波澜壮阔一生的概括总结。

图片说明:自书遗嘱卷

  2017年12月16日,“赵朴初旧居”开馆仪式在上海佛教居士林(觉园)举行。旧居草坪上立着朴老的雕像,一楼纪念展展示了诸多珍贵的照片文物、历史资料,拾级而上便来到按当年原样陈设的卧室和书房,在这仿佛又看到了他弘法护教数十载,殚思竭力、爱党报国的上海岁月。

图片说明:赵雯(右二)等为“赵朴初旧居”揭匾